莘莘學子開學了
8月是學生們最自由自在的月份。幼兒園,小學,中學甚至大專都正在放著暑假,功課、學習壓力能完完全全放下,直到九月份新學年開始,重新挑起沉重的書包為止。
眾所周知香港學生們功課壓力非常沉重,教育署亦不遺餘力地不斷嘗試各種制度為求減輕學生們學習及精神壓力,這種取向絕對值得嘉許。但是香港學生在學習時或上學時身體組織及機能所承擔的壓力,有多少教育界人士注意到和積極地為學生們尋求解決方法呢?
一向以來,脊醫非常著重人體工學(Ergonomic),對莘莘學子身體所承受的壓力十分關注。本人亦在近五年積極地在香港向不少學校行政人員,家長們及學生解釋人體工學及如何在學習時減低身體所承受的壓力。也有家長把這些訊息透過家長會或書信轉達給校方,但結果卻令人有點沮喪。時至今日,情況並沒有明顯改善。例如:學生們仍然需要每天揹背著沉重的書包,被強制地穿著劣等設計的運動鞋上體育課,長時間地端坐在案前,肌肉關節得不到適當的舒展及休息,更甚的有些學校還會要求學生們穿著並不保暖的衣服在冬季上課,除此以外還有不少學校並沒有提供適當濕度與溫度的課室給學生上課學習。
避免帶不必要的物品回校
其實上述的問題,只要學校和家長肯正視,解決方案絕不難尋找。由於文章篇幅有限,牽涉的問題眾多,所以下文只述說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法。文中的建議只是其中一些可行方法,希望能對學校與家長們有啟發作用。
書包的重量,根據美國疾病防控中心(Centre
of Disese Control & Prevention
(CDC),提舉重量有一個很明確而且複雜的指引,可以很精確地計算出每個人提舉重量的最高數字。但是在一般應用中,專業的建議是學生們應儘量使用背囊來揹背負重量【如圖】,所背負的重量不應超過自己體重的6分之一。以一個五十五磅的小學生而言,書包的重量不應超過九磅。經常有家長向我訴說,他們的小學生孩子每天要背負一個重達十五磅的書包上學。其實如果家長能夠監督及提醒孩子每天執拾書包,避免孩子攜帶不需要的物品回學校;要求學校設置儲物箱給學生處存物品,並且讓學生把書本按章節分拆開來,只攜帶上課需要用的章節回校,肯定可以把書包的重量大大減低。
在香港,每節的課堂大概是四十到五十分鐘左右,在這四十多分鐘的上課時間,大多數老師為了維持班中的秩序,嚴謹地規定學生端坐於座位中。其實這樣做法對學生學習能力與身體健康是有重大負面影響。要知道一般人的集中力大約只能維持十五分鐘左右,勉強要學生維持長達四十五多分鐘的注意力實在有點不切實際。加上要求學生在座位中維持不動四十多分鐘,對身體的血液循環與肌肉的健康都不利。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亦並非很困難,只要老師們能把每課的教材分為十五分鐘一段。每段間給學生1分鐘左右的小息讓他們稍作伸展,這樣不但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集中力,更可令學生的肌肉,關節及血液循環保持良好狀態。
有些傳統的中小學不但對校服的一致性有嚴格的規定,更對校服的款式有一定的執著。英國曾經有過一些病例是發現有些學童每到冬天便患上膝痛,經調查結果發現他們在冬天時需要穿著短褲上學,雖然他們為了保溫都會穿著長長厚厚的襪子,但是膝蓋卻暴露於寒冷的空氣中,這樣對學童的膝蓋組織產生著不良的影響,甚至引致膝蓋痛楚的發生。在香港女生們在冬天時多數是穿著裙子,雙腿得不到適當的保溫,情況比穿著短褲的男生更為惡劣。女學生在冬天穿著長褲子而不穿絨裙其實有什麼不妥呢?真是值得大家反思反思!
記得我的中學時代,上體育課時,學校規定要穿著標準的「白飯魚」上課【如圖】。其實「白飯魚」除了價錢平之外,不論在質料或設計都絕對不適宜作運動之用。經過差不多三十年之後的今天,不知有沒有學校在上體育課時,還是強制地要求學生們穿「白飯魚」。本來上體育課理應是教育下一代有關強身健體的技巧,意識和習慣。但是僵化性要求學生穿著設計不良的波鞋來做運動,實在失掉了上體育課的原意,更可影響學生們的健康。希望這個現象已經不再在香港的學校中存在。
天台小學這個歷史陳跡相信新一代的年青人未必見過和體會得到那些非常惡劣的學習環境,課室的溫度在夏天與廚房焗爐的溫度相差不大,感覺跟坐在沙漠中上課相信也差不多。現今的學校相信學習環境業已經沒有以前那樣惡劣,但是還有不少學校的課室溫度及濕度並不如理想。一個理想的溫度與濕度是介乎十九度至二十六度攝氏及三十五%都五十%相對濕度。這樣的環境不但能夠令學生舒適一點,更有助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及集中注意力。近年亦見到不少學校在課室裝上了空調,這是一個進步。但是身為一個國際級的城市,如果想發展知識型經濟,在教育下一代方面應該加強投資改善設施,令每一所學校都由空調設備改善學習環境。
其實上文所提及的毛病與及建議,只要校方家長能認真去尋求解決方案,不難找到些更有效的方法來為我們未來的社會棟樑建立一個更健康的學習環境,這樣不但能更有效地對他們灌輸知識,亦能避免他們的身體因為不良學習環境而受到傷害。
作者︰
梁濟康
香港執業脊醫協會會長
Author info 作者簡介
More information 更多資訊
本文曾刊登於信報財經新聞2001年8月25日星期六醫療寰宇版